大學體育課程標準 一、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大學體育是大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課程,在三年制大專的一、二年級開設。 根據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立足航修,面向全軍,服務社會,以培養適應空軍航空裝備維修和地方經濟建設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前提,將大學體育的基本任務定位為:以學生為本,增強學生體質、心理、社會適應和道德健康水平,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 二、課程目標 1. 運動參與: 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要求學生能夠定期進行體育鍛煉,有說服和帶動他人進行體育活動的能力。 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要求學生知道如何為自己和他人制定健身計劃與運動處方。 2. 運動技能: 獲得運動基礎知識: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重大體育賽事,并對國家以及國際間的重大體育賽事有所了解。 學習和應用運動技能:要求學生提高一、二項運動項目的技、戰術水平;學習一、二種新興的運動項目;具有參加和組織小型體育比賽的能力。 安全的進行體育活動:要求學生掌握常見運動創傷的緊急處理方法;具有處理安全問題的一般能力。 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要求學生知道應用野外生存的知識和方法,具有獨立制定野外活動計劃的能力和參加具有挑戰性的野外活動的能力。 3. 身體健康: 形成正確的身體姿勢:要求學生能夠用正確身體姿勢進行學習、運動和生活,具有指導他人利用正確身體姿勢進行學習、運動和生活的一般能力。 發展體能: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練習方式發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以及發展與健康有關的體能。 具有關注身體和健康的意識:要求學生認識體育活動是防治現代生活方式病的積極手段和方法;了解我國傳統養生保健方法與現代體育鍛煉方法的異同,學會一、二種我國的傳統養生保健方法。 懂得營養、環境和不良行為對身體健康的影響: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懂得環境對健康的影響和運動對環境衛生的要求。 4. 心理健康: 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認識身心發展的關系:要求學生自覺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理狀態;自覺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促進身心協調發展。 正確理解體育活動與自尊、自信的關系:要求學生能夠理解體育活動對形成積極生活態度的作用,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學會通過體育活動等方法調控情緒: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方法調控自己在體育活動中的情緒以及合理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調控情緒。 形成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品質:要求學生在體育活動、學習和生活中自覺表現出勇敢頑強的意志品質。 5. 社會適應: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要求學生表現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關心社會的體育和健康問題。 學會獲取現代社會中體育與健康知識的方法:要求學生具有通過網絡獲取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方法的能力,選擇和利用網絡資源為體育與健康實踐服 三、課程內容與要求 1. 一年級第一學期學習內容: 理論部分(4—6學時): (一) 健康教育知識 (二) 奧林匹克運動 (三) 田徑運動競賽規則 教學要求: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了解現代健康的概念;現代大學生的生理、心理主要特點以及體育運動對智力發展與心理素質的作用;了解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掌握田徑運動競賽的一般規則,學會上網查詢不斷更新的田徑運動競賽的一般規則,能夠運用于基層比賽。 技術部分(30—32學時): (一) 體育游戲:身體素質練習寓于游戲之中。 (二) 田徑運動基本技術簡單介紹與學習。 教學要求:通過體育游戲的教學與練習,充分體會運動的樂趣以及獲得成功的快樂體驗,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團結協作的精神;通過田徑運動基本技術的學習與介紹,發展學生各項身體素質,增強對田徑運動的了解與掌握必要的田徑運動技術。 2. 一年級第二學期學習內容: 理論部分(4—6學時): (一) 健身與養生 (二) 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與運動處方的制定 教學要求: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現代健身運動與傳統養生的意義與異同,學會科學鍛煉身體的原則與方法以及運動處方的制定。 技術部分(30—32學時): (一) 技巧運動:根據學生以前學習技巧運動的情況而定:側手翻、前滾翻、后滾翻、魚躍前滾翻、手倒立,頭手倒立、挺身跳、跪跳起、跪撐平衡、燕式平衡等動作,由教師根據本班學生情況自定內容與自編成套動作 (二) 田徑運動基本技術簡單介紹與學習。 教學要求:通過技巧運動的學習了解體操健身的基本知識和鍛煉方法,提高學生前庭器官功能和身體各部分的協調活動能力,增強關節的靈活性和韌帶的柔韌性,培養勇敢、果斷機智等意志品質,發展學生力量、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通過田徑運動基本技術的學習與介紹,發展學生各項身體素質,增強對田徑運動的了解與掌握必要的田徑運動技術。 3. 大學一年級教學進度安排表
4. 二年級開設體育選項課程 理論部分(8—12學時): (一) 運動損傷的防治 (二) 健康的測量與評價 (三) 各專項運動基本理論知識 教學要求: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會運動損傷的一般防治與緊急處理的方式;學會簡單的健康測量與評價的方法。通過對專項運動基本知識的學習,了解該項目的鍛煉價值、意義、基本技、戰術理論以及競賽的一般規則與裁判法。 技術部分(60—64學時): 選修項目: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散打、體育舞蹈、定向越野(根據學生需要可開設各項目的基礎班與提高班)。 教學要求:通過各項運動的學習,了解該項運動的基本知識、掌握利用該項運動進行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體會該項目的運動價值、享受運動樂趣、并培養終生運動的習慣;了解運動的基本術語,基本規則與基本裁判法。 5. 大學二年級教學進度安排表
四、實施建議 1.教學建議 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體育意識。 使學生“學會”和“會學”體育鍛煉的方法。 即要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又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 探索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的新模式,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時間和空間,積極引導學生提升職業素養,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2.教學評價建議 教學評價既評價學生的最終成績,又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進步幅度;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1)學習成績評定的內容: 體能—與新課標中學習水平5和水平6相關的體能項目。 知識與技能—對體育與健康的認識,科學鍛煉方法,體育技戰術知識與運用能力,有關健康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與新課標中學習水平5和水平6相關的運動技能水平與運用情況。 學習態度—學生對學習與練習的態度,以及在學習和鍛煉活動中的行為表現。 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情緒、自信心和意志表現,對他人的理解與尊重,交往與合作精神。 (2)學習成績評定的標準 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的評定應采用絕對標準與相對標準結合的方法進行,在體能評定時參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結合每一位學生的基礎及提高的幅度進行評定。運動技能的評定,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3)學習成績評定形式 學生成績評定不僅要有老師參與,同時也要重視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學生自我評定—學生對自己的運動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等進行的綜合評價。 組內相互評定—學生對組內各個成員的運動技能、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等進行的綜合評價。 教師評定—依據學生的學習目標達成程度、行為表現和進步幅度等,考慮學生自我評定與組內相互評定的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的四個方面進行綜合。 (4)學習成績評定方法 體育課程成績考核由課堂考核70%和課外體育30%組成。 體育課堂成績評定方法:為了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體育課堂成績從運動技術技能、體能情況、學習態度三個方面來評價。每學期體育課堂總評成績按技術技能50%+體能水平30%+平時表現20%。 課外體育成績評定標準詳見《體育課程改革方案》。 五.其它說明 1、本課程標準根據新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指導綱要》和《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的要求,結合高等職業教學對學生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的培養目標與特點,規定了學生必須掌握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學習領域目標的具體內容。 2、根據新《體育課程標準》的要求,對于教學內容與各項目具體教學時數沒有進行硬性規定,教師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 3、教師在進行課的設計時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以五個學習領域目標為參考,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進行課程內容選擇教學。 4、對于學生的成績評價,根據總體要求,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充分發揮自身的教學與評價特色,只要有利于教學效果的形成,有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習慣的養成都可。 5、始終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貫穿于整個大學體育與健康課程中。
|